【參加回民葬禮着裝】着裝有要求嗎 |穆斯林的葬禮 |中的民俗詞語研究 |

【摘要】:一個民族語言反映一個民族民俗文化。《穆斯林葬禮》中“穆斯林”三個字確切反映出了這是一本與伊斯蘭教文化有關書。書中內容主要講述是一個回族家庭故事。研究者通讀《穆斯林葬禮》並摘錄出回族婚嫁,喪葬方面詞語並且結合寧夏同心縣[1]回族民俗進行詳細闡述。其次,探究回族民俗詞語體現伊斯蘭文化及其回族心理。

《穆斯林葬禮》是一位穆斯林作家霍達[2]撰寫一本奇書。作家運用一些帶有少數民族特色語言表現回族人民傳統文化,烙上了伊斯蘭文化印記。冰心説:“看了《穆斯林葬禮》走進一個完全新奇世界。書裏每一個節,我‘陌生。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文壇上一朵花卉,挺然獨立。” [3]劉白羽這本書序言中説道:“讀這本書,有如讀《巴黎聖母院》,奇譎詭辯,奧妙。”這本書能得到這麼高的讚譽,不僅是因為作家文字功底,視角,感情,於作家全方位展現了回族生活方方面面,包括:婚禮、葬禮、節日、飲食、信仰帶有伊斯蘭文化色彩回族民俗。本文採取通讀《穆斯林葬禮》,然後摘錄其中民俗詞語,後民俗詞語歸納分析並選擇其中具有典型性兩類詞語作介紹。

回回習俗,男婚女嫁,不是戀愛、私訂可以了事兒,任何一方有意,請“古瓦西(媒人)去保親,往返幾個回合,雙方覺得滿意,給媒人酬謝,才能準備訂婚。(第七章玉王第169頁)

保親:是回族婚俗語。可以説請媒人管媒,為男女雙方牽針引線。媒人是回族婚禮中要有角色。回族對媒人敬重,有“管七個媒可以進天堂”説。

同心縣遵這個“民俗”。無論是戀愛青年,還是再婚男女需要聘請媒人。伊斯蘭教教規規定:媒人是兩個男人或一男兩女,此婚禮方才。因此一樁婚事上,會有兩個媒人場證婚。情況下,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裏説媒,話説“一家有女百家奔。”,因此所請媒人是有講究,“十個會説頂一個能説。”這要求媒人要能説。

“放小訂”,清真寺或者飯館或者“古瓦西”家裏舉行,男方父、兄訂下一桌飯菜,備了串珠編織成聘禮,前去行聘。(第七章玉王第169頁)

葬禮是場合,因此穿着才是。本文涵蓋了基督教葬禮,如何穿着去參加葬禮哀悼才是?這會國家和文化而。

八仙桌上,擺好筆硯,雙方請來兩位阿訇寫“意札布”。(第七章玉王第170頁)

意札布:阿拉伯語詞音譯,意為“確認”、“誓言”。回族穆斯林引申為“結婚經文書”。回族穆斯林男女舉行婚禮前,阿訇伊斯蘭教教規主持儀式,徵得男女雙方結合口實後,阿拉伯文書寫意札布。表明教門上得到確認意。這一項回族婚禮儀式中是。

同心,這個儀式叫做念“尼卡哈”。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阿訇宣讀《古蘭經》有關章節,漢語翻譯,新郎跪鋪有毯子地面上,聆聽阿訇教誨。講完後,阿訇面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妻嗎?”新郎如表示願意馬上答應“蓋畢爾圖”,女方媒人新娘回答“達旦”。阿訇宣佈,新郎新娘正式結為夫妻,並告知新郎新娘互敬互愛,白頭到。

證婚儀式結束後,撒喜果儀式開始,新娘端着準備裝有喜糖、棗子、核桃、花生圍觀人撒去,表示眾人施捨喜慶。這種儀式上,會有人唱:“撒核桃撒棗子,哥哥娶個嫂子。”或“雙雙核桃雙雙棗,生男聰明生女巧。”、“棗兒炕,生子是英雄。核桃滾炕,養女是姣娘”、一把花生一把棗,閨女小子屋跑”、“馬馱金、驢馱銀,駱駝馱來聚寶盆”。

白幔裏,韓子奇跪師傅身旁,手持湯瓶,清真寺專管洗“埋體”人履行職責,他洗浴。穆斯林認為,“務斯里”,亡人生前一切“罪惡”清除了。(第五章玉緣第96頁)

務斯里:阿拉伯語詞音譯,譯作“烏蘇裏”、“渥斯勒”,譯為“洗浴”。回族穆斯林特指宗教禮儀和程序“淨”,俗稱“帶水”、“有水”。回族諺語:烏蘇裏是牧民盔甲。

淨:是阿拉伯語詞意譯。宗教活動或出門、參加婚禮、葬禮之前,要淨,回族穆斯林多用吊罐洗大淨。其洗法為,小淨程序洗到腳,然後洗頭並右左、先上後下,沖洗全身。要求將全身每個毛孔洗到。回族羣眾認:講究衞生外,全身潔淨,是戒絕一切不善事,一塵不染,表裏;乾乾淨做人,正派派做人。回族諺語:沒有淨身人不能接近真主。

秋雨打濕了奇珍齋小院,白氏和璧兒、玉兒跪水淋淋泥地上,心正在接受“務斯里”(洗禮)亡靈,默默地祈求洗“埋體”(遺體)人手一點兒,一點兒……(第五章玉緣第96頁)

埋體:阿拉伯語詞音譯,意為“遺體”、“亡人”。引申為“屍體”。回族參加葬禮會説:“真主慈憫,穆民(回回)歸真了,我們去送埋體。”回族喪禮諺語:清水洗,白布裹,送了埋體鍋抹。

站“者那”:阿拉伯語詞音譯,意為“殯禮”。回民去世後,眾人要其舉行“站者那”儀式,清真寺院內或院外選一塊乾地方,亡人埋體頭北腳南面西放端正,阿訇靠近埋體站立,其他參加者(是教人並洗過大小淨)隨後排班站立,做殯禮後,亡人做“杜瓦”,説“色倆目”。站者那之前,眾人《古蘭經》或錢物(贖罪金)亡人舉行“轉費達”儀式,即替亡人贖罪。婦女參加站者那則儀式,送埋體。

情況下,回族不用“葬禮”二字,而直接阿拉伯語詞音譯——站“者那”來稱呼,是有講究,體現回族文化心理。喪葬文化制度,是回族文化組成部分。而喪葬儀禮中,站“者那”是不可缺少,即非此即不成葬禮。“‘者那,是宗教儀式。‘站是實現這種儀式方式。”[4]“站”字到處描繪出回族人發送亡人時站着誦經,祈禱,亡人告別情景。站“者那”這一語反映了回族宗教情感。

這篇文章我們訓練有素編輯和研究團隊創作,他們文章準確性和全面性進行了驗證。wikiHow內容管理團隊會嚴密監督編輯人員工作,確保每篇文章符合我們高質量標準要求。

這篇文章讀過158,165次。

五族共和中“回”,乃泛指信仰回教(伊斯蘭教)民族,包括維吾爾族。國民政府時期,民族主義者試圖將漢地所有族羣納入漢族系統,將回族作説漢語但信仰回教普通國民。廣西白崇禧和寧夏馬鴻逵,自我認同是漢人穆斯林。1928年,甘肅發生涼州事變和第四次河湟事變,當地回族和漢族發生衝突,造成數十萬人傷亡。

回族(小兒經:خُوِخُوِ‎;漢語拼音:huízú),中國民族之一,族名來自唐朝回鶻,古代稱回回或畏兀兒,世居於黃河流域西北地帶,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以至於新疆和中亞一帶,混有蒙古人、波斯人、大月氏人、塞種人、粟特人、阿拉伯人,以至於羌族漢族血統[4][5]。蒙古帝國時,突厥人主中亞、西亞色目人,統稱回回,居住黃河西北地帶突厥部落包括其中[6]。受中亞西亞伊斯蘭教傳播影響,許多回族成為穆斯林,伊斯蘭教稱為回教。因此,元代後,新疆中國南方,所有穆斯林羣體,不分血統,稱為回族,回族因此遍佈中國[7][6][8]。其中,居住於中國本部族羣,伊斯蘭教信仰外,血統、語言大部分漢化,使用漢語,從外貌上漢族難以區分。

中華民國成立時,將回族認定中國五大民族之一,雖有區分出新疆維吾爾族居住中國其他地區回民,但其特徵信仰伊斯蘭教。中華民國政府稱其內地生活習慣之國民[9],有中國學者稱回教民族,有西方學者稱漢語穆斯林(Chinese-speaking Muslims)、中國穆斯林(Chinese Muslims)、華夏穆斯林(Sino-Muslims)。[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族成為官方認定十個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之一,其族羣則限縮通用漢語,居住中國內地各省份居民,維吾爾族、保安族分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尚有中亞東幹族、緬甸潘泰人、泰國秦和人,屬於回族。

黃河流域,有大量居住多個非漢族族羣居住,如義渠、樓煩、白羊王,後成為隸屬漢朝匈奴下各部落,統稱胡人。其後有羯人、突厥、鮮卑、粟特人(昭武九姓)、沙陀部胡人進入居住。唐朝時,突厥汗國回鶻控制此地,許多粟特人、沙陀人突厥人部落此活動。

回回或回族名稱起源於回鶻漢語翻譯,“回回”名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11][12],當時北宋與西夏間長期戰爭,回回意指居住河西甘州回鶻,宋朝人用來泛稱居住中國西方地方夷狄。中華民國學者呂思勉考據,宋代時稱回回,主要為突厥中回鶻部人民,他們先祖為丁零,分佈於今新疆一帶,以至於陝西、甘肅一帶[4][5]。

蒙古帝國成立時,中亞、西亞部落居民,統稱色目人。南宋彭大雅《韃事略》已有記錄,回回來稱呼色目人。元朝時,色目人中國普遍稱為回回[6],元憲宗時,官方採納“回回”作為色目人稱呼。

唐代時,信仰穆斯林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北方絲路南方海路進入中國經商並住居。當時生活中國南方福建、廣東一帶穆斯林居民稱為“蠻裔蕃客”、“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有蔑稱“獠”,稱為回族[7]。蒙古帝國時代,西亞色目人中,稱為“撒兒塔兀勒”(Sartaghul)穆斯林族羣色目人中數量增加,成為主流,元朝中後期,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分來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統稱回回[7]。明朝清朝時,回回改稱回民,或回族。與元朝,無論是西亞、新疆,或是陝西、甘肅,或是福建、廣東、雲南,只要是穆斯林羣體,稱回族[6][8]。

回族這個稱呼到中華民國保持下來,為五大民族之一。但當時民族認同宗教認同之間沒有界限,回民範圍內屬於一種宗教身份。新疆維吾爾族,於其本身民族特性而得以脱離“回民”身份;居住中國內地穆斯林羣體則中華民國政府稱內地回民、內地回教同胞、內地生活習慣國民,承認其宗教特性基礎上、於其民族屬性不決。於回族是否屬於漢族,當時有許多見解,如金吉堂説內地回民不是漢族,黃鎮磐則説“回以名教,非以名族”。[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回族確立一種民族, 信仰伊斯蘭教而屬於民族羣體得以民族成分上區分。中共劃分和識別事實上符合明代清末以來中國本部回族人口慣有認知。16世紀以來進入中國西方耶穌會成員和外交人員觀察,陝甘滇及華北回回向來視為具有外國血統內附族羣。雖然生活方式上涵化,但是和主體民族互動中處於歧視地位並賦予蠻夷特徵。[13][14] 清代,雖然滿洲統治者普遍“諸回”區分,但是處多個穆斯林羣體處情況,中國本部回回民族屬性指出,而非其視為“漢人”。如“蒙民惶而愚,纏民巽而惰,回民狡而殘”。此處回民特指陝甘回變後西遷入疆回族,而“纏民”指綠洲地帶突厥語穆斯林。[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回族定義宗教民族,[16] 包括信奉伊斯蘭教的羣體。[17]官方認定回族是通用漢語穆斯林羣體主體,但少數不以漢語母語穆斯林(例如回輝人)以及擁有西亞地外國血統居民(例如色目人後裔)。時間推移,部分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然而仍保留回族身份認同及部分習俗。

回回是明清時期中原穆斯林(回)、波斯基督徒(回)和猶太人(回)通稱。認為起源於回紇(回鶻),是8世紀和9世紀回鶻國名稱,雖然古代維吾爾人不是穆斯林。回回這個名稱元朝和明朝來泛指所有外國人(穆斯林、景教基督徒或猶太人)。[18] [19]

東幹族(俄語:Дунгане)是中亞和新疆使用一個名稱,講漢語穆斯林。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人口普查中,回族漢族,稱東幹族。然而,中國和中亞,東幹族人稱自己為“回回”或“中原人”,而不是東幹。

“東幹”這個名字有時指所有來漢地穆斯林,如東鄉族和撒拉族,回族。報導,回族喜歡稱呼東幹這個詞彙,稱自己為“回回”或“回子”。

延伸閱讀…

我是天津的,漢族,參加回民葬禮,送花圈嗎,着裝有要求嗎

《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民俗詞語研究

前蘇聯地區,“東幹人”(дунгане)一詞成為1870年代和1880年代移居俄羅斯帝國(主要是今天吉爾吉斯斯坦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東南部)講漢語穆斯林後裔標準稱呼。[20]

潘泰人是緬甸居住緬甸境內穆斯林及其後裔稱呼。潘泰人主要是清代經商或者雲南戰爭原因遷移到緬甸境內雲南回族穆斯林。泰國,來雲南回族穆斯林稱為秦霍人( จีนฮ่อ )。[21][22]

唐朝最初與突厥汗國聯合,後回鶻聯手。唐朝時,西域食(阿拉伯)、波斯多次遣使入唐,不乏兼職商人,其中有留居中國者,稱為“蕃客”。大食派兵協助鎮壓安史,這批士兵留在了中國。唐天授年間(690-692年),廣州、揚州、泉州阿拉伯人數萬計。貞元三年(787年),留居長安使臣達4000人。乾符六年(879年),黃巢攻入廣州,屠殺伊斯蘭宗教信眾10-20萬人(據阿拉伯人記載)。足見當時留居中國者。[7]。

唐朝末年,甘州回鶻控制陝西、甘肅一帶,沙陀突厥佔有山西。回鶻唐滅亡後,北宋及喀喇汗朝建立。兩宋時期,蕃客絡繹不絕。雲南省保存《鹹陽王撫滇功績節》中稱鹹陽王即賽典赤·贍思丁始祖所非爾於宋神宗(熙寧年間)“加封寧彝慶國公,賜金。散來人于山左右淮泗之間墾種,卒贈朝奉王……。”喀喇汗朝則伊斯蘭教國教,遼、北宋修好。遼被金擊敗後,耶律大石自立王,吞併喀喇汗,允許伊斯蘭教中亞傳播。同期伊斯蘭教東南亞傳播。[7]

1219—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和1256—1260年旭兀西征,中、西亞納入蒙古帝國版圖,此間被俘虜奴隸數量達到幾十萬,其中穆斯林稱為“撒兒塔兀勒”,南宋其翻譯“回回”。這些穆斯林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學者、醫師外,大部分編為蒙古國“西域親軍”、“諸道回回軍”、“阿速回回軍”、“阿兒渾軍”“探馬赤軍”、“哈剌魯軍”,分散安置大蒙古國各地屯聚養牧,上馬備戰,下馬墾牧。

蒙古國窩闊台汗六年(1234年)實施了“乙未籍户”制度。來中亞、西亞一帶穆斯林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來自阿拉伯回回稱為“白帽回回”,來自波斯稱謂“黑帽回回”,大蒙古國正式編入户籍,名之“回回户”。元朝官方文書或詔令中,回回與其他民族區分開來,如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裏可温、河西(西夏)、契丹、女真、漢人八類”。

明太祖禁止胡語、胡姓、胡服,禁止蒙古、色目人(含回回)內部通婚。此禁令成祖時期有所鬆弛,土木堡變後得到加強。到嘉靖年間,泉州回回人多阿拉伯文、波斯文。《大明律》列明:“蒙古色目人,聽中國人婚姻,要兩相情願,本類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奴。”只有在中國人願回回、欽察結婚時,允許嫁娶。[23]

明朝政府、軍隊中有許多回回人,例如明軍派遣回回部隊鎮壓西南苗族和當地其他民族武裝反抗,後來有回回部隊定居湖南常德,其後裔生活在那裏[24]。元、兩代時,回回人開始進入雲南。他們多居壩區,於人多地少,所以雲南迴回人多經商業,事起雲南瀾滄江緬甸之間馬幫貿易活動。於是有回族人開始緬甸定居。19世紀中葉,雲南爆發了杜文秀領導回民起義。起義失敗後,有大批回回遷入緬甸。

清代不食黑肉(豬肉)一神論者泛稱回回(回民),河南開封藍帽回回,是伊斯蘭教徒。使用漢語,漢化回回稱為漢回、熟回。使用蒙古語族語言,並保持蒙古人遊牧生活方式回回,多稱蒙古回回、蒙回,其中甘肅有東鄉回(今東鄉族),以及類保安回(今保安族)。使用突厥語族回回,今青海撒拉族稱為撒拉回。生活新疆維吾爾人先民,稱為回人、“纏回”、“生回”,北京稱為紅帽回回。有番回稱謂。“纏回”、“纏頭回”、“纏頭回回”亦可稱西北地區回民。中土十回雖然名稱,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並強調其區,在生活上教門革新上保持高度聯繫和一致性。

清代是回民反抗一個朝代,回民反清暴動清朝初年持續到清朝滅亡為止。雖然傳統上回民受到歷代清朝皇帝優遇,例如能參加科舉考試,且許多人能文武兩途出仕,儘管其職位並。但1762年,清帝頒發了歧視回民法律。例如,陝西和甘肅回民犯了盜竊和搶劫罪充軍到雲南和貴州,有時處以終生戴枷,比起其他族羣犯類案件時輕科笞刑要。另外,於十九世紀生活日益困難,漢人回民看作土地佔有和貿易方面對手。當漢回兩民訴訟時,漢族官員往往偏袒漢民,而滿族官員回民存有偏見,因此裁決很少持平正態度。一些漢族士大夫這種情況有所記載:“向來地方官偏袒漢民,爭訟鬥毆,無論曲直,抑壓回民”,“官吏既袒漢民,又以回之易。輒任意出入其法,回眾殺漢者抵死,漢殺回者,令償斂銀二十四兩”,清朝皇帝記載:“該回民隸中華,同受國家覆育恩,含毛賤士二百餘年,其間登仕版者,復,無天良?甘為叛逆?推原其故,始地方官辦理不善,遇有互鬥事,未能持平辦,以致仇釁日。”[25][26]

清朝同治年間,官員腐敗,滿清雲南統治採取高壓手段達到離間漢族和少數民族目的。期間發生很多民族起義為目的。杜文秀清末曾中舉人。目睹滿清之昏聵,聯合雲南18族徵討昆明,雲南震動。滿清派兵彈壓。

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清朝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爆發了達十餘年同治陝甘回變及雲南迴變,遍及陝西省和甘肅省、雲南省(清朝甘肅省包括今天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部分地區),後。這場同治陝甘回變陝西省和甘肅省造成了破壞,平民傷亡。漢回雙方屠殺泄憤伴隨整個事變過程,左宗棠所屬漢軍陝西省屠城造成200萬回族殺,致使陝西省有西安市有回族生活痕跡。戰爭長達13年,甘肅省(包括今寧夏)損失80%人口。後,很多回民遷徙到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斯坦,發展成為東幹人。東幹族現今散佈吉爾吉斯斯坦斯坦楚河州和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人口10萬。

五族共和中“回”,乃泛指信仰回教(伊斯蘭教)民族,包括維吾爾族。國民政府時期,民族主義者試圖將漢地所有族羣納入漢族系統,將回族作説漢語但信仰回教普通國民。廣西白崇禧和寧夏馬鴻逵,自我認同是漢人穆斯林。1928年,甘肅發生涼州事變和第四次河湟事變,當地回族和漢族發生衝突,造成數十萬人傷亡。

延伸閱讀…

參加喪禮穿搭:服裝示範與注意事項

中東部回民家庭治喪期間實施細則

中共立場國民政府相反。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38年1月,馬本齋河北省滄州獻縣東辛莊組建抗日武裝——回民支隊。後馬本齋率部參加八路軍。3月,馬本齋部到河間馬仲三部合編,馬本齋委任隊長,馬仲三副隊長,劉文正政治主任。回民支隊成立後,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衞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鬥和南減河戰鬥。1942年6月馬本齋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兼回民支隊司令,回民支隊晉察冀邊區司令員呂正操轄。

潘泰人是緬甸居住緬甸境內中國穆斯林及其後裔稱呼,屬於緬甸華人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哈乃斐派。潘泰人主要是清代經商、戰亂原因遷移到緬甸境內雲南回族人。主要居住緬甸(曼德勒、當陽、東枝、佤邦班弄)、老撾和泰國北部地區。

回族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俗,蓋源於伊斯蘭教法哈乃斐派和沙菲爾教法學派飲食觀點,並且受到古老中亞和古波斯傳統影響,即食品。傳統上,於篤信伊斯蘭教,豬肉、酒水是禁忌。這一特點是漢族和其他東亞民族飲食區別處。

回族建築風格各地清真寺為典型代表。回族於信仰伊斯蘭教,往往居住地建有清真寺,而聚居清真寺附近。回族聚居地稱作坊或回坊。

回族清真寺建築風格學派而異。格迪目派(英語:Gedimu)受中華文化影響,建造了看起來像中國廟宇清真寺;另一派依赫瓦尼派建造清真寺中東阿拉伯風格主。

因為生活中國內陸各省份,傳統回族清真寺是帶有伊斯蘭建築風格中國傳統建築。現存廣州懷聖寺,北京牛街禮拜寺,西安大清真寺,泉州寺。

回族服飾,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服飾。

稱“禮拜帽”,為穆斯林出於宗教目的而戴,回族穆斯林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着地,戴無沿帽行動,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回回帽有白、灰、藍、綠、紅、顏色,有的是純色,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裝飾或圖案、文字,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真主大”、“清真言”,可季節和場合選擇戴哪種。

為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阿訇或教長頭上纏布。回族戴白帽外,有些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稱。戴斯他勒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髮際處,不能前額纏到裏面,纏巾一端要留出一肘吊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後腦勺纏巾層裏。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多,多數回族羣眾習慣戴白帽,清真寺裏阿訇和毛拉纏頭多。

稱麥賽襪子,是北方回族老人冬天穿一種皮製襪子。

是回族男子服飾一個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大方民族特點。男子上穿白色襟褂,外套黑色對襟坎肩,回族季節,穿坎肩,有夾、棉,有皮。既可當外套,可穿裏面。回族有尚武習俗,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臉、、習武既保暖。

是回族穆斯林婦女傳統頭巾,於遮蓋頭髮、耳朵、脖子和胸部,露出面孔。伊斯蘭教婦女頭髮列“”,《古蘭經》強調指出,穆斯林婦女“俯首下視,遮其”,遮發,同時了防沙,於是逐步形成了穆斯林婦女穿戴蓋頭習俗。蓋頭傳統上有、青、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分。少女戴綠色,已婚婦女戴黑色,有了孫子或上了年紀老年婦女戴白色。戴綠蓋頭顯得;戴白蓋頭顯得乾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端正。[27]

回族婦女傳統衣服是大襟主,裝飾內容多樣。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雙方民族和生活習慣上,主張族內婚,男女“婚姻無,必擇”,重門第、富貴,而注重雙方品德和才貌。假若對方不信教,需得信教方可。舉辦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寫“扎布”(證婚書),男方還要女方聘金(男方條件而給予女方並女方擁有支配數量錢財)。

回族傳統,去世稱“”、逝者稱“亡人”,而忌諱“死”這個字。人“”後,寫有《古蘭經》白布包裹,男子三層白布:卧單、卧單、夾夾,女子會多兩層,包括頭巾和裹胸,行伊斯蘭教式土葬。回族作家霍達説《穆斯林葬禮》中,對回族喪葬傳統有詳細描述。

回族漢語交際語言,和很多東亞文化圈中民族一樣,回族姓名漢族姓名構成基本上是,“單字姓”加“單字名”或“雙字名”組成。同時受伊斯蘭教影響,回族人有經名,即伊斯蘭教教名,叫回回名[28]。經名會孩子出生三天內請阿訇來做取經名儀式,經名多是伊斯蘭教先知聖人以及寓意阿拉伯語人名。

當代回族人士會使用名前姓後排列,同時使用單字或雙字名,如節目主持人李詠女兒取名法圖麥·李。

回族姓氏漢族姓氏,多單字姓,回族姓氏形成和有主要有五種原因:

0 结果
  • 【2017年屬虎11月運程】屬虎2017年運勢及運程 |2017年屬虎11月運程解析 |2017年屬虎人11月運程解析 |
  • 【個性網名12種味道】特別誘人還甜的網名 |一些可愛好聽的女生網名 |
  • 【2017起名字打分】姓名測試打分 |最準確姓名解析 |取名字測試打分 |
  • 【18年4月立碑吉日】這幾天立碑吉日查詢 |農民曆查詢 |好日子總整理 |
  • 【天平座運勢8月財運】天秤有望脱魯 |2022年天秤座8月運勢完整版天秤座2022年8月運勢怎麼樣 |處女小心理財 |
  • 【微信名 女 勵志】勵志的微信名字女生 |優選606個 |簡單乾淨勵志女微信名 |
  • 【保佑我的媽媽爸爸英文】有其父必有其子 |家人英文教學 |跟父母有關的英文俚語大公開 |
  • 【信字起個遊戲名字大全2015】四個字網名 |朱一龍工作室的微博 |五個字的網名大全精選500個遊戲情侶名一對 |
  • 【女孩起名黃什麼安好聽大全】好聽的黃姓女孩名字2021 |好聽的黃姓女孩名字大全2020 |姓黃好聽稀少的女孩名字 |
  • 【陽曆1986年7月15日八字】農曆一九 |根據出生日期算命 |1986年7月15日陰曆八字算命 |
  • 【女孩名字鑫什麼好聽】帶鑫字的女孩名字大全 |女孩起名含鑫字 |帶鑫字的女孩名字大全 |
  • 【2017年12月25號入宅】2017年12月25日黃歷查詢 |2017年12月25日黃曆 |老黃歷黃道吉日查詢2017年12月25日 |
  • 【2 19年黃道吉日】老黃歷黃道吉日查詢2022年2月19日 |老黃歷黃道吉日查詢2023年2月19日 |2022年2月19日日歷 |
  • 【11月23日是什麼星座】11月23日是什麼星座 |星座日期 |11月23日 |
  • 【2005年7月7日生人命運怎麼樣】2005年7月7日出生日期看命運 |2005年7月7日出生時間看命運 |出生日期2005年7月7日測命運 |
  • 【孕婦晚上夢到男孩】孕婦夢到自己生男孩是胎夢嗎 |準媽媽夢見小男孩預示了什麼 |孕婦夢到生了男孩準嗎胎夢代表了什麼 |
  • 【雞年八月初八命運如何】1981年8月8日出生時間看命運 |農曆8月出生屬雞人命好嗎 |出生日期1969年8月8日測命運 |
  • 【陰曆1981年10月6日陽曆是多少號】1981年10月6日陰曆多少號 |1981年10月6日出生時間看命運 |1981年10月6日農曆多少號 |
  • 【匹的筆順】匹的筆順 |匹有幾畫 |的筆劃順序 |
  • 【墳地附近埋東西的説法】墳墓風水的實質和作用 |説説陰宅風水 |關於一些遷墳的禁忌你要知道 |
  • 延伸閱讀